发布时间:2025-10-15 18:04:01    次浏览
《人类危险,小心轻放》 果壳guokr.com 著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年2月 吃得太撑也会要命?晕车,心悸,打嗝,鼠标手……人类号称万物之灵,可这脆弱的身体着实让人懊恼!在永生来临之前,在可以把心智全部存成数字之前,从生到死,你都只有这一副脆弱的躯壳,你不得不对它好一点儿。照管自己的身体,请从了解它每一处隐蔽的角落开始。饭后运动是阑尾炎的罪魁祸首? 大仑丁“吃完饭别瞎跑,小心得阑尾炎!”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这是真的吗?阑尾炎是因为肠内的堆积物误入阑尾发生梗阻,从而导致缺血、发炎所致。不过,这其实真的跟饭后运动没什么直接关系。其实,饭后跑步确实不是什么好习惯,不过要把阑尾炎的黑锅都扣在饭后运动上,那可是太冤枉了……走错路的食物你伤不起当消化不良,也就是肠道蠕动不好时,食物无法以很快的速度排出肠道,就会导致食物残渣在肠道积存。而这些没处去的食物,也就很可能会“走岔路”—错误地进入阑尾里。当这些食物残渣、粪石甚至寄生虫进入阑尾时,会摩擦阑尾表面的黏膜,导致阑尾受到机械刺激,进一步引发阑尾的炎症。同时,由于阑尾内也有和大肠内一样的各种肠道内细菌,这些细菌会从破损的黏膜侵入血管,导致全身感染,造成高热、寒战等典型的全身中毒症状。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阑尾炎都是由上述原因导致的。不过,细菌感染的扩散也有可能造成阑尾炎:如果患者之前有过其他部位的感染又没有治疗彻底,细菌可能会随着血液来到阑尾“定居”。这时候阑尾组织受到细菌的感染,就会产生炎症。有些患者是由于腹腔的感染直接侵袭到阑尾而患上阑尾炎,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治疗起来也主要是以处理原发感染为主。饭后跑步是元凶吗?这么看来,饭后跑步所导致的食物“错位”似乎就是阑尾炎的罪魁祸首?当然不是。要知道,当你吃完美餐后,这些食物要在你的胃和小肠里停留6~8个小时。而阑尾在哪里呢?在大肠起始部的盲肠末端。所以在饭后的那半小时里,因为运动而导致食物掉入盲肠的说法显然不可靠。所以,究其根本,造成阑尾炎的原因还得说是胃肠消化不良、肠道食物存积过多或出现粪石等。而在这些残渣中,粪石更是威胁之首。所谓粪石,就是由于食物残渣在肠道停留太久,水分被吸干,变成干燥、坚硬的粪块。而当它们掉进阑尾时,阑尾的噩梦就来临了。不过,就算饭后狂奔不会得阑尾炎,也不代表那是一个好主意:食物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可能会在颠来颠去的过程中损伤黏膜。同时,运动时血液会更多地供给运动系统,导致消化系统不能很好地运作,不利于消化吸收。 阑尾炎并不是一个可怕的病,如果出现明显的右下,或者先出现肚脐周围的疼痛,进而转移到右下腹,就要警惕自己是不是患了阑尾炎,尽快到医院去看病。现在的阑尾炎手术治疗已经非常成熟了,损伤小、恢复快。如果因为不重视或者惧怕手术而耽误了治疗,阑尾炎有可能向腹腔其他部位蔓延,演变出、等更加棘手的疾病。所以,如果怀疑自己得了阑尾炎,不要讳疾忌医,赶紧去看医生吧!除了要及时就医外,多吃些促进肠胃蠕动的食物,也可以阻止食物在肠道中堆积,预防粪石的发生,降低患阑尾炎的概率。 打嗝不是病,不停真要命 神丙 有时打嗝也是病大部分情况下打嗝都是个很正常的行为,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有时候它们也是疾病的征兆。比如《豪斯医生》(House)第五季的最后一集中,一个老年患者向豪斯抱怨自己近期经常不由自主地发出鹦鹉的叫声——“咯,咯,咯”。豪斯起先也不以为意,以为那只是老年人“麻烦多”的表现,后来在告别时无意间发现这位患者的肚子大得不正常,结合打嗝症状,诊断出他患有。这并不是剧情的夸张,连续性或顽固性打嗝,常常是由脑血管或神经疾病、、并发酮中毒等紧急情况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晚期表现。比如晚期癌组织侵犯膈神经时,就可引起打嗝或膈神经麻痹;靠近横膈膜下方的肝脏、胰脏有病变时,有时也会出现经常打嗝的现象。、或由于某些药物影响了中枢神经,也能引起打嗝。所以,老年人出现打嗝增多或是打嗝时间超过两天以上,最好去医院就诊。不停打嗝,如何止住?尽管大多数打嗝并不是疾病引起的,不需要担心,小孩子打嗝也无伤大雅,但成年人不停打嗝,确实会影响一些重要场合,比如面试、公开课、重要的宴会、浪漫的约会(有人曾说打嗝毁了他的一段姻缘)……而且长时间打嗝,人也会非常难受。所谓久病成良医,许多饱受打嗝之苦的人也多少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简单有效的是以下几条,其原理基本上都是干扰引起打嗝的神经反射,使膈肌运动恢复正常。1.分散注意力,专心做些别的事情。2.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3.喝一口水,含在嘴里,深吸一口气,感觉快打嗝时立即吞下,多喝几口一般都能见效。4.用一个塑胶袋罩住口鼻呼吸,多次吸、吐,让吐出的二氧化碳重复吸入,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改变会促使中枢神经调节呼吸运动,让膈肌“做它该做的事”。5.用羽毛等物体刺激鼻孔,诱发喷嚏,打个喷嚏嗝就会停止。6.被惊吓。这一条之所以会被奉为“绝对经典”,是因为当突然受到惊吓时,大脑会在瞬间做出反应,除了加速心跳、升,还会将正在进行的所有不重要的肌肉活动停止,使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恐惧的来源上,进入备战状态。“爱心药”阿司匹林 窗敲雨微博上曾流传着一条关于阿司匹林用于心脏病急救的信息,很多人转发。但这条微博并不准确,因为阿司匹林既不能缓解心脏缺血的症状,也奈何不了已经形成的血栓,让它单独对付急性发作的和明显太过力不从心了。有“爱心”的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老药,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止痛退热,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研究表明,对于已有或有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血管内形成血栓,阻碍了关键组织的供血有关。因此预防这些疾病的重点就在于预防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是形成血栓的第一步,没有血小板的聚集,也就没有血栓的形成。诱发血小板聚集需要血栓素A2的参与,而阿司匹林可以永久性地使成熟的血小板失去合成血栓素A2的能力,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与解热止痛作用不同,阿司匹林的这种抗血小板作用在较小剂量下就会显现。正是因为这种作用,临床上经常采用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方法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过,对于患心血管病风险很低的人群,阿司匹林预防的效果尚未得到证实。对于易形成血栓的高危患者,有时还需要加用其他防止血栓的药物,比如氯吡格雷、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以达到更强的抗血栓效果。不过与抗凝药相比,阿司匹林更加安全有效,而且价格低廉,一直被作为治疗的基础。爱心,出血,伤胃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保护了心血管系统,不过或多或少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阿司匹林阻止了血小板的聚集,因此可以使出血风险增加。不过,由于预防使用时每天只需要较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通常为每日100毫克左右,解热止痛的剂量可达到每日1克以上),因此造成严重出血的风险非常小。一项汇总了16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表明,服用阿司匹林3年后,发生出血事件中较严重的颅内出血的风险仅比对照组增加了1/1000。与阿司匹林带来的获益相比,这个风险很小。不过,当阿司匹林与其他抗血栓药物合用,或者患者存在凝血障碍时,阿司匹林带来的出血风险就需要予以重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应当注意皮肤、牙龈等部位是否出现异常出血症状。另外,手术之前也要提前停用阿司匹林,以防手术中出现大出血。另外,阿司匹林还可能造成消化道溃疡。阿司匹林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还会导致保护胃黏膜的物质减少。为了减小阿司匹林对消化道的刺激,可以选择肠溶片剂。对于已经发生了溃疡的患者,可以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或换用对胃肠刺激较小的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爱心药”,其疗效确切,安全性也很好。对于易患心血管病的人群,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是为心脑血管健康保驾护航的基础。